2020年10月18日,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思想政治教育系全体教师在系主任鲁杰的带领下,乘车前往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和诸葛亮廉政思想教育基地进行现场集体备课。思政系教师一方面探寻革命遗迹,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集体备课探讨如何把生动鲜活的资料有效融入到教学,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郝保权教授备课说:“川陕革命根据地是1932年12月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战略转移,突破重围,自陕入川后在川陕边党组织和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的。1979年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在陕南唯一的纪念馆。将我国的革命红色资源导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川陕革命作为我国的重要革命之一,其老区红色资源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川陕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实践性、学习性及趣味性等特征,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宁殿霞副教授备课说:“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在纪念馆里,伴随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解,走进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川陕边区党和人民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场景。一件件珍贵文物真实还原了一段历史场景;一张张珍贵图片凝刻着历史瞬间。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军石刻标语,是中国现代革命斗争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红色旅游发展的珍贵资源。这次的集体备课会非常有意义,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展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接受思想洗礼,检视理想信念,汲取前进动力。”
李亦文副教授备课说:“刚进川陕红军纪念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竖体字‘陕南红了半边天’。随着参观的进展,不断看见在农家墙面书写的宣传口号‘只有参加红军,穷人才有饱饭吃’‘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土地改革’。这些接地气的语言展现了红四军宣传话语的风貌。我党开展的土改,招兵工作采取的文字宣讲,紧密联系群众,遣词用语接地气,用大白话和民间口语,产生出平易近民,温暖诚恳的效应,这对于宣传我党各项政策,起到以民间俗语打动民心的作用。我在大学语文课堂《诗经》中风诗讲解部分,希望能将我党红军早期民众宣传应用民谣民谚的手法的成功案例,与周代“观民风,知得失”的传统进行联结比较,让学生领悟到我党我军取得全国胜利的思想动员工作为何产生强大效应的群众基础。”
孙绍勇副教授备课说:“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承载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是革命文化的鲜活体现。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和斗争的历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材、案列,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而且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更加鲜明,表达更加生动,以历史观照现实突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政治性。
诸葛亮为政清廉,品德高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讲究忠,诸葛亮忠义千古、正直廉洁的故事,能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学习树立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思想理念。”
温海霞助理教授备课说:“通过这次集体备课会,我们亲身体验和感悟到了革命精神和廉政文化,可谓一次心灵的洗涤,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切,是一次具有深刻教育价值的集体备课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通过向学生讲述和展示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真情实感地为他们讲述中国的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思想的共鸣中增进情感认同,从而对理论更加认同和接受,从而真正接受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中华民族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铸造灵魂,立德树人,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
系主任鲁杰教授最后总结指出,这次汉中备课重温了革命岁月的艰辛历史,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感受了廉政文化的洗涤,使我们思政系教师心灵受到净化,灵魂得到教育,从而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感受到了我们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心。后面,我们将采取更多的外出备课方式,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提高思政系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文、图/鲁杰 审核/吴闻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