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假,金沙6165总站线路检测汪永平教授带领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以“陕西乡村振兴口述史”为主题,深入考察了陕西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礼泉县袁家村、周至县水街和西安市鄠邑区的东韩村。作为我校创新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模式的立项实践项目,受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支持,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既做到了大思政育人;又做到了宣传乡镇政府、关中文化和西工大形象的作用。该项目可以称得上是立体化、生动化和艺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其表现是:
1.把课堂搬到关中的土地上。实践队伍对该地文旅产业的领导团队、普通村民与商户及游客进行了大量采访,调研了其政策支持、创始人身上的企业家精神、致富密码及村民和商户的幸福感与满意度。通过实践,师生共同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乡村建设成就的认识,感受到了社会民众对自身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对政府的信任感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感,并且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口述史研究方法运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把文章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田野调查完成后,实践团队认真总结实践体验与感受,完成了三份调研分报告与1份总报告。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为:(1)总结三地致富密码,分别为“无中生有”“水火相容”“变转乾坤”。领导团队都创造性地利用关中既有的文化资源,开发关中特色小吃、呈现关中特色民俗、营销关中特色景观,让人们在极富怀旧氛围的场景中凝视与沉浸,从而获得特殊的自我愉悦感与审美体验感。凭借着人类超越苦难的天性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致力于营造“看得见乡俗、留得住乡愁”的文化氛围,从而制胜市场,成为现象级的成功案例。总结产业创始人团队是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前瞻的眼光、珍视“俗文化”的本能及创新的强烈冲动与能力。(2)总结党委政府及其带头人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为:市场化的眼光、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敢于试错的勇气。(3)《报告》最后总结乡村振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在中国过去十年所开展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固有的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这场最为引人注目的脱贫攻坚行动与乡村振兴运动。贯穿始终的是,国家与社会共生,政府与民间共舞,政界学界企业界及社会各个阶层共情,共同演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舞台剧”。
(1)实践团队在袁家村合影
(2)在“国际周”活动中的展板
3.把成果亮在国际的展台上。团队向“第八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提交了了4份口述史报告和1份宣传展板,成为入选项目(入选项目链接:https://oral.cuc.edu.cn/2022/1114/c3769a201048/pagem.htm)。“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承办、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担任学术指导。自2015年起,口述历史周已连续举办七届,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伊朗、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同仁的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的互动,已成为中国口述历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动。团队成果入选这个项目,对于展示陕西乡村振兴成果和西工大学生风采,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
(3)成果在“国际周”线上展示截图
实践团队“把课堂搬到关中的土地上”“把文章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把成果亮在国际的展台上”,推动了思政课理论的实践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推动了思政课实践的立体化、多层化及艺术化,真正做到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做到了了实践育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也做到了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渗透运用到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图文:“陕西乡村振兴口述史”团队
审核:蒲传新